“我國正將自己打造成電力供應商”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7日刊發如題文章,關注中國電力企業海外建設和投資情況,尤其是中國提出的“能源互聯網”倡議。
報道稱,連接100多個國家電網的設想雄心勃勃,但中國確實有強大的組織力、財力和技術實力。有學者認為,*個實現海外電網互聯的地區可能是非洲。
不過,《金融時報》的報道中仍彌漫著的氣息。雖然多位學者和工程師指出,中國推動能源網絡互聯互通并不意味中企擁有或運營電網。
契約組織創辦負責人喬治·科爾此前表示,“能源互聯網是過去幾年世界上zui有意義的倡議之一。中國具有非常高的前瞻思維,但世界很多國家政治家都非常短見,不會做長遠規劃。”
《金融時報》介紹,中國正在努力推動一項電力技術,希望以此連接電力市場。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謝秋野,他正負責為老撾制定電力計劃,要使老撾成為可向東南亞地區輸送電力的區域樞紐。
報道指出,在老撾、巴西、非洲中部以及中國大部分地區,特高壓(UHV)輸電技術使得電力能以更低的成本進行商業運輸,并能承擔更高負荷,從而有能力支持大規模的電力工程項目。
執掌國家電網公司12年的原董事長劉振亞力主發展特高壓技術,曾稱特高壓技術相當于軍事上的“洲際彈道”。
特高壓技術使得中國可以在山區腹地建設大壩,再將電力運送到千里之外的東部沿海地區。不過,特高壓的項目和工程已使中國西部電力供應過剩,劉振亞在2016年曾提出利用該技術向德國輸電。
文章指出,劉振亞正通過能源互聯網計劃在推廣特高壓輸電技術,并希望實現電網互聯。
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公共事務學者鄧麗嘉(Erica Downs)對《金融時報》稱,“所有這些都符合中國擴張并想成為標準制定者的目標”,“這也與中國想成為的工業*國有關。”